-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有腔梗灶,不等于得了脑梗
2024年11月18日
拿到体检影像报告,有些人看到“缺血灶”“腔隙性梗死灶”(简称“腔梗灶”)等字样时,便如临大敌。然而,他们并没有出现过口角歪斜、一侧手脚无力、吐字不清等卒中症状。事实上,“缺血灶”“腔梗灶”只是影像学表现,不等同于脑梗,它们被统称为无症状脑血管病。 什么是“缺血灶” 发现“缺血灶”并不是大脑真的缺血了,而是指在CT或MRI中发现血管源性脑白质高信号。多见于老年人。脑白质高信号可能是脑梗的前兆,尤其是当其合并其他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时。当“缺血灶”过多或持续加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控制不佳时,脑梗死就会发生,可表现为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症状。 什么是“腔梗灶” “腔梗灶”只是说明大脑里有个陈旧性的病灶,其确切病因不清楚,可能是之前得过脑梗死,也可能是与年龄相关的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有关,需医生评估。其症状可能较轻,甚至无症状,但“腔梗灶”值得关注。因为这提示大脑发生过一些病变,可能脑血管已有问题,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控制不良有关。如放任不管,反复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累积,患者会出现步态障碍、精神障碍、认知障碍、尿便失禁等症状。 如何预防加重 预防“缺血灶”“腔梗灶”进一步增多或恶化,建议如下。1.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维持健康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23.9;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劳;保持良好的心情;坚持定期运动,以户外运动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150分钟。2.控制血管危险因素,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如有这些血管危险因素,要遵医嘱服药。3.定期(半年至一年)前往医院随访,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由专科医生评估是否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治疗。(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程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