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易发心梗,预防重点是控制高血脂

2024年11月18日


    冬季是高脂血症、冠心病、脑卒中的高发期,而高脂血症又是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诱因。11月20日是第十一个“中国心梗救治日”,“1120”寓意“胸痛拨打120,争取黄金120分钟”。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药剂科副主任药师谢林利指出,我国18岁以上居民高脂血症总体患病率高达35.6%,呼吁人们重视高脂血症,进而远离心梗。

    瘦子也会得高脂血症

    高脂血症常被称为“高血脂”,是指人体内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过低。

    高脂血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高脂血症多与基因突变有关,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继发性高脂血症则由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甲减等引起。长期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引起高脂血症,如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剂等。“值得注意的是,雌激素缺乏也可导致高脂血症的发生,同时,高脂饮食、缺乏体力活动、肥胖以及年龄与性别都是高血脂形成的重要因素。”谢林利说。

    高脂血症患者中有不少体形偏瘦的患者。“血脂高低和胖瘦没有必然联系,而是与代谢有关。”谢林利说,偏瘦的人,只是皮下脂肪少一些,他们吃下去的油脂没有存在皮下,而是存在了血液里。偏瘦的人患有高脂血症,主要与其不良饮食习惯(摄入过多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缺乏运动、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等有关。

    高脂血症首选生活干预

    谢林利表示,改变生活方式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对于轻度血脂升高的患者,通过控制饮食、增加体力活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生活方式干预,往往能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即使是遗传性的高脂血症,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

    高脂血症患者在哪种情况下需要服药呢?“首先是遗传性的高脂血症,如果一般的口服药物疗效欠佳,还可以使用降脂针治疗。其次是患者已经通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饮食和运动调整,血脂水平依然明显超标,这时也需要口服用药。再者就是已经合并了心脑血管疾病的,此类患者即使血脂水平不高,也需要用降脂药物。”谢林利说。

    他汀类药物是血脂异常降脂药物治疗的基石,适用于高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的防治。目前国内临床上主要采用洛伐他汀、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匹伐他汀等药物。不过,药物治疗必须与健康饮食和适当运动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预防高脂血症需从细节做起

    谢林利说,调整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是预防高脂血症的重要手段。具体而言,需坚持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限制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维持适宜的BMI(18.5—23.9),避免肥胖;同时,每周还需进行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缓解压力。

    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高危因素者;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指男性一级直系亲属在55岁前或女性一级直系亲属在65岁前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或有家族性高脂血症患者;皮肤或肌腱黄色瘤及跟腱增厚者,都是高脂血症的重点人群,应根据个体化防治的需求进行血脂检测。“一般而言,40岁以下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常规血脂检测,而大于等于40岁的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血脂检测。”谢林利说。(摘编自《中国妇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