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店助老走红说明了什么

2024年7月8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近日,在江苏徐州市铜山区,一家名为“李琳手机店”的店铺悄然走红,但让它声名远扬的并非是手机维修技术,而是店主李琳与老年人之间温馨又诙谐的故事。李琳的客户,不少是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的老年人。面对看似复杂实则简单的“故障”,李琳总是开玩笑地说需要动用“纳米级技术修复”,却在解决问题后分文不取,仅请求顾客帮忙宣传一句“买手机上李琳手机店”。因为方言口音问题,“手机”二字变成了“烧鸡”,意外催生了“李琳烧鸡店”这一热梗,迅速在网络上走红。

    一家手机店不是因为卖手机卖出了名堂,而是因为热心助老获得了良好口碑,进而因谐音梗走红,可以说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撇去网络上的狂欢浮沫,“李琳手机店”被热捧至少能说明两个问题。

    其一,越是细微之处,越能彰显助老温度。店主李琳帮老年人解决最多的麻烦,往往是老年人因为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而遇到的难题,比如有的因为按到了静音键而听不到声音,有的因为亮度调至最低而看不到图像,等等,这些在外人看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小事,但对身边没有年轻人可求助的老人来说,却是莫大的心事、难事。免费服务已属业界良心,李琳调侃的“纳米技术”修复,对于经常被此类噱头所骗的老年群体又何尝不是一种善意提醒。让老年人感受到尊重与关照,最是需要这样的“润物细无声”。

    其二,越是需求旺盛,越需要及时满足。实际上,李琳除了帮老年人免费维修手机,他还联合银行、邮局、通信公司等拓展了多项免费的增值服务,与其说这是一家手机店,不如说是一个小型便民服务中心。甚至有老人从20公里外跑来,跟李琳学会了用手机打车、买车票。在各地着力构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当下,最是需要这样“不胜其烦”的助老小店深入社区的肌理,为老年人提供周全、贴心、直接的便利化服务。

    走红或许是一时的,但普通的“李琳手机店”让人看到了它的不普通之处。当老年群体身处老龄化、数字化时代的困境,但愿这样的小店能多一些,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