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未能实现的台湾战役计划

2024年7月1日


正在进行渡海训练的解放军战士

    1949年,毛主席亲自点将,要求粟裕担任攻台作战总指挥,准备武力统一台湾。

    船只问题一直没能解决

    粟裕深知解放台湾不是一件小事,从1949年7月起,他总结金门战役和海南岛战役的经验教训,认真学习渡海作战的经验。

    当时,粟裕与海军司令萧劲光多次商谈船只运输问题。粟裕给萧劲光算了一笔账:渡海作战需要运送50万人,所有车马、武器、粮食弹药等一切装备,重约13.5万吨,以每人占0.6平方米计算,需要的船只吨位总和为76万吨,这样核算下来,整个作战过程需要千吨以上的船只575艘。如果第一梯队的8个军总计6万人登岛,那么还需要至少2000艘登陆艇。

    1950年全中国的钢铁产量只有61万吨,就是把全国的钢铁都拿来造船,也不可能满足粟裕的要求,船只问题一直没解决,导致攻台作战一再推迟。

    “热身运动”解放舟山群岛

    船只问题暂时无解,但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不能放松,在学习渡海作战和积极准备船只的同时,粟裕指挥部队解放了舟山群岛,算是对台作战前的一次“热身运动”。

    1949年夏天,粟裕命令第七兵团司令员王建安拿出一份解放舟山群岛的作战计划。经反复协商,粟裕敲定了解放舟山群岛的基本策略:先取外围诸岛,然后攻击定海本岛。到这年10月,第七兵团主力部队解放了舟山外围的岛屿。

    此时传来28军在金门岛失利的消息,粟裕意识到夺岛作战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下令停止攻打定海,全军学习总结金门岛战役失利的教训。

    1949年11月至1950年春天,在粟裕组织华野部队学习夺岛作战的同时,敌人向舟山增兵10万。

    到1950年5月,我军在舟山前线的部队共有12个步兵师、10个炮团,蒋介石眼看舟山保不住了,下令驻岛部队全部撤退,我军兵不血刃地解放了舟山群岛。

    多次修改作战计划

    在准备攻台的一年多里发生了很多事,粟裕根据这些变化对作战计划进行了多次修改。最早,他打算让第九兵团的4个军为攻台第一梯队,以另外4个军为第二梯队。

    随着形势的变化,粟裕发现这些部队不够用,于1949年12月修改了作战计划,拟将三野的12个军共50万人全都投入到渡海作战中去。

    1950年上半年,形势又一次发生变化,从舟山群岛逃亡台湾岛的10万敌军,再加上岛内守备力量,敌军总人数增加到了40万,所以粟裕改变了作战计划:原定打主攻的4个军不够用了,应当再加上第七兵团的4个军,以这8个军为第一梯队,第十兵团并24、25两军在后跟进,共计16个军,以这些部队攻打台湾。

    这样一来,预想中的台湾战役,我方参战部队为华东野战军最精锐的第七、九、十3个兵团又两个军,共16个军50万人。我们的兵力比敌人多,战斗士气也很高昂,只要做好后勤补给,拿下台湾岛基本是不成问题的。

    对台作战的搁浅

    正当粟裕全力准备攻打台湾时,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朝鲜战争爆发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一方面在朝鲜半岛与我们交战,另一方面将第七舰队和第13航空队开到台湾海峡,制造威胁。周恩来紧急召见海军司令萧劲光,表示这一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攻打台湾增加了难度,“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

    毛主席也对攻台计划做出了调整,他同意了陈毅的意见:“1951年不打,1952年解放台湾。”不久后毛主席下发命令,解除了第九、第十兵团进攻台湾的作战任务,并调第九兵团去东北,准备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置于美国的保护下,由此造成了两岸长期对峙的局面。(摘编自《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