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抗日战场上有支中国化学兵部队
2024年6月10日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应对日军的化学战威胁,国民政府秘密筹建了中国第一支化学兵部队(主要是用来防御敌人用化学武器进攻,绝不率先使用化学武器),1933年2月8日正式成军,直属军政部,为了保密,对外称“军政部学兵队”。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学兵队共培养了千余名化学兵军官,成为抗战期间国军防化力量的骨干。 淞沪会战中一鸣惊人 学兵队刚成立时,只有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营的规模),但被国民党称为“巩固国防的新兴力量”。部队成立后随即招收第一期学生进行新生入伍教育。总队长李忍涛早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曾公费留美,毕业于弗吉尼亚军校,1929年又到德国陆军参谋大学攻读化学兵器专业。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兵队扩充为由两个大队、4个高射区队和一个特科干部教育训练班组成的学兵总队,相当于一个团的规模。 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爆发,李忍涛奉命部署两个高炮连布防妙儿山,担任三牌楼一线防空。8月15日晨,李忍涛获悉,日军凭借虹口公园附近一座七层钢筋水泥建筑(敌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指挥舰炮炮击我前线部队,立即请战,建议出动学兵总队的“李文斯”化学抛射炮,摧毁该据点。 学兵总队约300官兵迅速编成参战联队,携12门“李文斯”抛射炮,于18日晚加入战斗。李忍涛采取奇袭战法,把炮位推进到距目标约2000米附近的敌炮死角地带。午夜零时,李忍涛指挥火炮三次齐放,摧毁了敌楼。学兵总队因此一鸣惊人,李忍涛也被擢升为陆军少将。 学员发黄埔军校的文凭 随着战事推移,1939年学兵总队撤入四川纳溪整训。这时的学兵总队,计有重炮两个团、步兵两个团(后改重炮团)和汽车营、工兵营、高炮营、通信营、特务连等直属单位,相当于一个军的兵力。作为军政部长何应钦的嫡系,它的粮饷、装备等均由军政部所属兵工署直接供应,明显优于其他部队。 进驻纳溪后,学兵总队共分为三大部分,即学兵总队、特科干部教育训练班和防毒处。 以学兵总队为基础开办的“特科班”,其任务是吸纳全国各个集团军和军的防毒科、师的防毒连所抽来的校级军官,训练防毒、使用化学武器和化学战技,结业后回原部队的科或连,负责指挥防化化学战。 当时中央军校(黄埔军校)声誉出众,又是蒋介石嫡系,在国民党各军队中受到青睐。改编后的学兵总队特科班第一期学生被追认为黄埔军校第十二期,到纳溪后开办的特科训练班第一期相当于黄埔军校十七期,发黄埔军校同期文凭。 滇缅战场上表现不俗 1943年春,为组织滇缅战场的反攻,美国开始大规模装备训练中国军队,学兵总队将两个团的化学兵空运到印度兰姆伽基地,接收美式化学迫击炮,成为特种炮兵部队,对外化名“陆军总部特科总队”。一年后,滇缅大反攻开始,改编后的化学兵部队配合中国远征军主力及英美盟军,在围攻密支那、收复八莫等战役中表现不俗。此时,国民党军化学兵部队已扩编成4个迫击炮团和1个步兵团,共约1.5万人,且拥有大量美式先进装备,达到鼎盛时期。 1944年10月,李忍涛赴印度视察部队后乘机回国时,因行期被日本间谍侦悉,当其座机沿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山时,突遭从云层中钻出的4架日本战机袭击,最终机毁人亡。据说何应钦闻报,当场失声痛哭。 抗战胜利后,化学兵部队原本对日化学战防御的作用不再突出,地位逐渐下降。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对军队全面整编,在当时的情况下,由于没有实施化学战的必要,学兵总队被撤销,改为常规炮兵部队。(摘编自《文史博览》《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