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使用地图发布

2024年4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对2015—2022年间我国9类非胰岛素类降糖药的全国采购数据进行了分析,评估了使用变化趋势等,为患者选用降糖药提供了参考。近日,该文章发表在《diabetes(糖尿病)》杂志上。

    降糖药整体使用量逐年增加  8年间,我国降糖药物的使用量由2015年的14.45DDDs/患者(DDDs,即DDD数,表示每一药物的年消耗量除以该药的DDD值。DDDs大,反映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增加到2022年的47.37DDDs/患者,且9类药的使用量均呈增加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内分泌科主任苏青说,药物整体使用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过去8年糖尿病患病人数在持续增加。第二,糖尿病的知晓率、治疗率在增加。第三,民众对血糖的达标要求越来越严格,用药量出现增加。

    不同类型药物增加趋势不同  研究发现,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转运体2抑制剂(SGLT-2i)及复方制剂等新型降糖药和二甲双胍的使用量在迅速增长。磺脲类作为“最常用的降糖药”,占比正在迅速下降。

    苏青介绍,SGLT-2i等新型降糖药不仅能满足降糖需求,还能保护心血管和肾脏,有的还有减重作用,对肥胖的糖友更友好,故用量会逐渐增加。而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不仅没有保护脏器的作用,还存在安全性问题,容易导致低血糖。苏青说:“我们医院磺脲类药物用得很少,和20年前相比只有不到1/10了。”二甲双胍虽然也是老药,但它仍有优势,降糖效果好且安全性强,适用人群广泛。

    对糖友选降糖药的建议  苏青建议糖友选降糖药总体上需遵循四条准则。

    第一,减少使用易导致低血糖的药(如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如使服用,食用前应密切监测血糖水平。对于胰岛功能较差者或血糖非常高的患者,要使用胰岛素。应尽可能使用低血糖风险低的胰岛素,少用预混人胰岛素及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

    第二,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如有的药物叠加使用会增加低血糖风险,患者要先咨询医生。

    第三,注意药物对其他器官的损伤,尤其是老年糖友本就有肝肾功能减退,乱用药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第四,关注药物在降糖外的获益,如能否保护心脑血管、肾脏、肝脏等,能否有助于减重等。(摘编自《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