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诊疗一级收费”,这个可以有

2024年4月22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听说过卫星城市,你听说过卫星医院吗?据《华商报》报道,陕西西安市已经有11家卫星医院布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少患者已经体验了社区的住院服务。更重要的是,患者可以在卫星医院享受三甲医院的同质服务,却只需支付一级医院的收费。

    简而言之,卫星医院是城市医联体建设的一种新模式,即三甲医院将某些专科的诊疗、住院服务“下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既方便群众就近就医,也方便患者双向转诊。从相关报道中的患者反馈来看,卫星医院这一模式颇具性价比,所有医护人员来自牵头的三甲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收费却是按照一级医院的标准。有的患者在大医院做完手术,以较低的费用就能在社区医院实现住院康复。

    实际上,自全面深化医改以来,医联体、分级诊疗这些名词公众并不陌生。一个城市里,少说也有几十家医联体,几乎每家基层医疗机构都参加了各种医联体,有上下级医院之间的,也有学科之间的,还有城市、区域之间的,但在公众心目中,认可度似乎良莠不齐。其中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三甲医院专家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坐诊没有持续性,也并非硬性任务,还有一些医联体合作则因为各种原因流于形式。这就导致群众对“基层首诊看专家”的期待大打折扣。相比之下,卫星医院模式让人看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更多诚意,大大减轻了周围群众的就医负担,提升了就医获得感和满意度。

    都说看病难,难在哪?确诊难、住院难、治疗难。而这正是地方探索建设卫星医院的原动力所在。从我国国情来看,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引导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是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的治本之策。为此,推动分级诊疗体系有效运转,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诊疗水平就十分关键。就这个角度而言,卫星医院完全可以被寄予厚望。

    当然,卫星医院模式若想走得更久远,还需解决专家下沉积极性不足、异地医保政策不明朗、诊疗范围受限等问题,更要助力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人才,有针对性、差异化地发展特色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