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解密1992年日本天皇访华
2024年4月18日
日本外交史料馆最近公开了一批外交档案。本次解密的是1992年的日本重大外交事务,共17册文件。其中,明仁天皇访华相关档案占本次公开档案的约一半,这也是日本天皇迄今唯一一次访华。 成行两个月前才“最终决断” 这批档案一经公开,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共同通信社刊发社论,指出时任首相宫泽喜一为实现天皇访华,曾秘密向时任驻华大使桥本恕下达务必做好“对中工作”的命令,动员各方应对消极言论。时事通信社报道说,在外务省积极推动该项工作的同时,宫泽首相自己却因自民党内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而有些踌躇逡巡。日本广播协会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事件的时间线,强调两国外交部门间进行了秘密交涉。 汇总上述报道来看,日本各界关注的主要焦点在于日本政府内部的决策过程,特别是具有最终决定权的宫泽首相在面对日本国内的一些不和谐声音时,他从优柔寡断到“最终决断”,竟然用了几个月,“最终决断”时距天皇成行仅剩两个多月的时间。 内部博弈让首相摇摆不定 1991年11月5日,新当选自民党总裁的宫泽喜一接任日本首相,任命渡边美智雄为副首相兼外务大臣。渡边美智雄就任不久,便确定将于1992年初访华。档案指出,渡边美智雄此访的首要意义,是与中方商讨在两国恢复邦交关系20周年之际将开展的包括天皇访华在内的高层互访日程。 从档案中看,围绕天皇访华,日本国内既有大量支持者,也有人持犹疑乃至反对态度,这是宫泽喜一迟迟不敢做出决断的原因。档案特别提到,在1992年2月中国进一步明确主张钓鱼岛主权后,日本国内保守声音增强,外务省眼看宫泽喜一变得“似乎开始摇摆不定”。4月1日,宫泽喜一甚至对外交高层坦白,“并不希望在党内与国民之间出现意见分裂的情况下实施”天皇访华一事。 如何说服日本国内的犹疑派、反对派,成为横亘在天皇访华前的一道难题。以渡边外相与桥本大使为代表的外务省干部,多次与中方就最为敏感的钓鱼岛、民间索赔、天皇发言等问题进行沟通。 面对日本舆论出现的消极化动向,渡边美智雄提出在天皇访华前后设置一段时间“冷却期”的方案。4月中下旬,桥本恕在北京密集拜会中方涉外机构主要负责人,请求合作。对此,中方给予了善意回应。 “应抱有被右翼暗杀的觉悟” 在获得中方积极回应后,外务省在日本国内展开了游说活动。6月18日至7月4日,桥本恕回到日本做“政界工作”。他在7月3日给首相撰写的工作笔记中写道,自民党内高层干部一致认为,党内八成赞成即可推进,只要右翼不制造恐怖活动出现牺牲者,就“有望实现圆满的访华”。强烈推动天皇访华的日本法务大臣后藤田正晴认为,内阁大臣不应惧怕警卫戒备问题,在日本做政治家就应抱有被右翼暗杀的觉悟。 此后,7月16日外务省制定了“今后的”天皇访华计划,重点就是明确分工,游说那些持犹疑和反对态度的代表人物。首相负责直接动员前首相福田赳夫、中曾根康弘、竹下登等自民党高层干部,外相负责联系小泽一郎等议员,亚洲局负责疏通中山太郎等反对论者、自民党内各部会干部等。 舆论塑造也是日方的工作重点之一。最典型的是,桥本恕6月底回日后约见共同通信社的犬养康彦社长,当面批评其北京支局报道消极,“有意破坏天皇访华”,犬养立即道歉。 通过日本政府高层和外务省的努力,日本国内舆论逐渐好转。首相宫泽喜一在8月11日做出决断,正式推进天皇访华的政治议程。10月23日到28日,明仁天皇偕皇后实现历史性访华,为中日关系史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摘编自《世界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