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抗战时期,八路军人手一套军服有多难
2024年11月28日
曾有抗战剧因过分的“偶像剧套路”遭遇广泛批评。因为当年的八路军,可没有剧中那样笔挺帅气的军装。不仅没有漂亮的,就连人均一套军服都是奢望。 “外表是白的,心却是红的” “七七事变”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主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南方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改编后,红军纳入国民革命军序列,部队编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服装、标志基本都与国民党相同。在此之前,红军有自己的服装。1929年3月,红军在福建长汀打了个大胜仗。毛泽东看到,红军战士中有穿缴获的白军军服,有穿工人和农民服装的,还有穿长袍马褂的。为便于作战和管理,他决定统一服装。在式样设计上,参照当时苏联红军军服和列宁戴过的八角帽式样,确定新军服为灰蓝色(深灰色)布质;帽子为有沿的大八角帽(列宁帽),上缀一颗布质红五星帽徽。 许多红军战士都对这款服装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现在一声令下,要换上之前死对头的制服,这在官兵中引起很大抵触。为此,朱德、贺龙、刘伯承等很多中共高级将领都带头做起战士们的思想工作。贺龙在120师誓师大会上说:“现在国难当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共同对付日本帝国主义,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这样,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是我们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就这样,尽管情感上依旧别扭,但八路军将士们还是先后换上了国民党的军服。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八路军将士换上的军服,是根据国共之间达成的协议,由国民政府发放。抗战初期以实物形式发放,1938年改为货币化,由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到经费后自行找裁缝店制作。数量上,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到1940年11月则几乎完全停供。1937年,国民政府发来的军服约4.5万套,只够当时八路军8万官兵的一半使用。到1938年,八路军兵力较1937年增长了近一倍,达到156700人。需要军服的人数越来越多,供给和产能却跟不上,供需矛盾一下子凸显出来。 一般来说,地理位置好点的,如晋察冀、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部队每人每年发两套单衣,1至2年发1套棉衣;晋绥部队地处高寒山区,供给比较差,每人每年只发1套单衣,棉衣2至3年才能发一套。129师在1943年曾规定:凡去年冬新领的棉衣、皮衣,无论如何破烂必须照此前规定,用裤面缝补再穿一年。不得有任何借口…… 不仅是一线官兵,在延安的毛泽东也是穿着一套补了又补的军装。后来警卫员数了数,大大小小的补丁一共有18块。 不过,穷也有穷的好处。1944年,山东东平的日伪军企图假扮成八路军搞偷袭。他们穿着清一色的八路军军装出发了,结果一下子就被识破了。这么整齐的衣服,八路军哪这么富有啊? 自力更生多渠道筹措军服 中共领导人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国民党有多大方,除了国民党政府供给外,他们发扬自身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靠自力更生解决物资短缺的问题。 第一种是立足当地,自行筹措。1937年底,为解决部队过冬问题,120师由政委关向应亲自带队到山西临县,找当地商会帮助,借到棉衣1万套、棉被7000条、棉鞋2000双。 第二种是军队被服厂生产。在国民党政府减少乃至断绝装备供应后,八路军被服厂得到较快发展。到抗战结束时,军需工厂已从1939年的不到80个,增至400多个。 第三种是根据地政府支持。以军鞋为例,军鞋在当时条件下,只能靠纯手工制作。当时各根据地成立了“妇女救国会”。在这个组织的动员下,广大妇女积极参与,为一线部队制作军鞋。 第四种是海外援助。1938年,新四军利用该军干部陈子谷回泰国处理其祖父遗产的机会,以叶挺军长秘书的名义,在泰国华侨中进行抗日宣传,募得国币6万元,缓解了部队的冬装问题。 最后是战场缴获。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缴获了大批被装和其他军用物资。 到抗战结束前,八路军的总兵力已超过一百万。所以,尽管有多种途径解决军装短缺问题,但八路军的军服供应仍然只能用拮据来形容。一直忙于解决有没有的问题,至于是否美观、合身,更是谈不上了。(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