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我是首批对台战地播音员
2024年11月28日
1949年10月17日,厦门宣告解放。第二年,我考上华东军政大学福建分校。军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28军,担任连队文化教员。1953年,解放军华东军区在厦门距金门最近的角屿岛上成立了一个广播组,负责政治宣传。不久,我被选调到广播组,成为解放军第一批对台湾战地播音员,并且是组里第一位闽南话播音员。 我们用的广播设备是一种被称为“九头鸟”的大喇叭,由9个250瓦的扩音器组成。广播员的声音就是由它扩散,传到10公里开外的地方的。我们播报的内容,既有祖国大陆的建设发展成就,比如: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鹰厦铁路通车,石油自给等;另外,就是向去往金门的同胞播报他们亲属在大陆工作生活的情况。把普通话文稿转换成闽南话播报的难度较大,为此,我下了很多功夫。播报前,我要在稿纸上把需要注意的地方一字一句地标出来。 那时候,广播基本都是口播,而且日夜不间断。每条广播,我用闽南话读一遍,另一位广播员再用普通话读一遍。为保证播报不间断,我连续6个春节没有出岛和亲人团聚。长时间播报,播音员们难免喉咙不适。组织上给大家配发了一台丹麦产的钢丝录音机,可以录好了再播。但由于设备宝贵,大家都是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用。 以前角屿岛条件艰苦,被比作“海上上甘岭”。岛上没有淡水,没有食物,没有药品,也基本没有可用于建造工事的材料,一切必需品的补给全靠船从陆地运来。菜吃不上,只能干饭配咸菜;烧饭的水不够了,只能就着罐头啃压缩饼干……遇上大风或战事,无法行船,岛上的备用水源只能保证做饭和每人每天一杯水,洗脸、刷牙都不够。 由于长期驻守角屿岛,且肩负重要责任,我很少回家探亲。1957年结婚后,妻子独自留在漳州娘家,我俩平时只能通过书信交流。角屿岛每天都会迎来一班交通船,有家室的士兵们格外盼着它来——因为船上载着家人的书信。我和战友们一样,会到码头迎接交通船。只要接到一封来信,心情必定很激动。 1964年,我奉命调离角屿岛。1972年,我从部队转业。1991年,随着战友陈菲菲完成最后一次广播,向对岸“喊话”的大喇叭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口述/福建厦门 吴世泽 95岁 整理/罗子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