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成首批九机特技表演飞行员

2024年11月18日


吴国辉参加训练

    1959年,我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市。1976年,我通过招飞入伍,来到空军第二航空预备学校进行基础训练。这时,父亲得了尿毒症,他去世时我不在身边。后来母亲告诉我,父亲生前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当一名好飞行员。这是激励我后来飞了整整30年的动力源泉之一。

    在同批学员中,我当班长,当标兵,第一个放单飞,毕业时作为全优学员受到嘉奖。1979年,我被选入空军飞行表演大队,也就是后来的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要想成为飞行表演队的一员,首先要是一名战斗员,具备基本的作战飞行技能。航校是解决能不能飞的问题,在作战部队是要提升战斗力,完成作战任务。到飞行表演队去,就要飞得好、飞得精彩、飞得壮观,技术上要达到顶级飞行员的水平。

    我进入飞行表演队后,飞行表演队开始换装歼教-5作为表演机。1981年夏天,我作为歼教-5九机编队表演的主力队员,参与了首批九机特技表演的攻关训练。在那段时间里,我和队友们不断研究,反复训练,仅用短短3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当时绝无仅有的九机上下分组开花、水平开花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形成了令世界航空界惊叹的九机飞行表演能力。这也标志着中国空军的飞行表演技术迈入了世界先进行列。

    1981年,张家口举行了重要的“802”演习。演习完成以后,要做九机特技表演。我们起飞又集合,做编队,做开花、解散,对飞行动作准确性的要求非常高。作为一名22岁的年轻飞行员,能够亲历这样的阵势,我感觉非常震撼。此后,我的飞行技术不断精进。1989年,我被空军批准为特级飞行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装备水平提升,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又开始换装歼-7EB型飞机。1997年,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以歼-7EB型飞机在世人面前精彩亮相。当时用超声速飞机进行飞行表演,没有任何经验可循,为了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我带着队员们加班加点、刻苦钻研,不仅在短时间内创新编排了21个表演动作,还经过无数次探索,最终把表演队形从过去的8×10米,缩小到3×3米、高度仅差1米的“魔鬼队形”,实现了飞行表演水平的崭新飞跃。(口述/北京  吴国辉  整理/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