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位年轻人给长辈建了个“假养生号”

2024年11月18日


老人家中堆满“三无”保健品(资料图)


公众号文章在老年机中的显示效果

    老人沉迷于养生谣言、购买“三无”保健品无法自拔,家属应该怎么劝解?什么样的劝说方式才有效?这是困扰着很多家庭的一大难题,因为很多老人根本劝不了。更多时候,家人越劝解,老人越沉迷。为了破解这一难题,304位年轻人最近聚到了一起,他们决定为长辈建一个“假养生号”——表面模仿营销公众号的夸张风格,吸引老人注意后,再输出科学的养生知识,“希望用魔法打败魔法”。(摘编自《新周刊》、澎湃新闻)

    1 自发组建的“编辑部”

    公众号名为“万物沉眠”,拥有一个304人的“编辑部”。其中,“魔法输出总部”最为庞大,下设选题资料组、专业组、震惊写作组、图片组和审核组。

    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是李月构思的。今年10月15日,她用一篇主题为“老人抽养生烟反致病”的文章打头阵,模仿营销号文章的“震惊体”写法,几乎每个段落都有感叹号,有的地方甚至连用三个感叹号。文末,专家现身,呼吁不要购买此类产品。

    李月说,组建这个“假养生号”的初衷,是想打造一个老人的信息茧房,表面模仿营销号的夸张风格,吸引老人注意后,再输出科学的养生知识。“用魔法打败魔法”,她从自己奶奶的经历中获得这个启发。几个月前,李月发现奶奶的微信中多了十几个“养生导师”。一到点,奶奶就着急进群签到听讲座。李月的奶奶从不抽烟,前一阵子,她忽然买回7000元的养生烟,并坚信里面的中草药能抗病毒。老人还常去一家保健品店试躺“养生床”,一张床3万元,她虽没有买床,但常买回一些其他“保健品”。李月说,一家人为此担忧不已。

    一天,李月突发奇想:为奶奶创建一个虚假的专家团队。于是,她在社交平台上发了一篇征集贴,2000个留言之余,部分带着各种技能的人真的来找她报名,其中有医学博士、在职营养师、法律从业人员,也有医学公众号的编辑和自媒体博主。

    2 劝不了自家老人,“越劝越起反作用”

    “家门口的便宜菜店,从免费给爷爷奶奶量血压开始,引导买红外线腰枕、保健枕头”“姥爷跟风买了不明来路的药品”“好朋友的妈妈加入传销组织,售卖3万一条的保健围巾”……每个人加入的理由不同又相似。“专注老年人营养3000年团队”,他们很快有了这个微信群。在微信群里,成员们谈起的困惑主要在于,劝不了自家老人,“越劝越起反作用”。

    成员蔡瑶文一直试图让母亲恢复健康饮食。因为她发现,自从母亲出入减肥理疗店后,便开始坚持生酮饮食(只吃肉、不吃主食)。蔡瑶文明显感到,在那之后,母亲的脾气逐渐难以控制。没法正面刚,蔡瑶文采取迂回战术,开始往家里买各种营养品,偷偷在妈妈手机的短视频平台刷健康饮食内容,希望大数据能帮忙推荐一些科学的视频内容。看到李月的征集帖子后,蔡瑶文马上报名加入图片组。

    从事电影编剧的沈昊原本就想写一个有关“老年诈骗”的故事。他花几个月蹲过“养生”直播间,还研究过其他“养生”账号,得知李月的想法后,也决定加入进来。沈昊说,他的奶奶这些年变化很大,去养生馆和听线上讲座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奶奶相信养生馆的推销人员都是讲课的老师,没有理由骗人。我们找不到反驳的点”。

    养生骗局中的套路在网上并不鲜见,有的已被明确定为诈骗。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今年审理了两起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集资诈骗案件,涉案团伙以优惠购买养老保健品为诱饵,诈骗188名老人1800多万元,老人少则被骗一两万元,多则被骗六七十万元,年龄最大的受害者已94岁。

    一位天津南开区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被骗的人数量其实远多于网上看到的那些,很多老人意识不到自己被骗了,一些儿女也觉得只要被骗的钱款不多,家里老人开心就行。”

    “编辑部”的不少群成员也讨论过父辈的不干预行为,普遍认为“他们知情但无所谓”“不怎么上心”。在这群年轻人的视角里,他们似乎总感觉,在这种情况下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3 文章里充满爱与真诚

    真正开始写推文时,“编辑部”成员们才发现,自己对老人的了解非常少。李月原本计划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呼吁老年人及时穿秋衣秋裤。当时刚入秋,李月因为换季而感冒。文章采取“新闻+故事+反转”的形式,她以为这就是老年人的口味——以前爷爷奶奶很喜欢看电视,尤其是《今日说法》《走近科学》这类节目。

    当时,微信群只有15人,稿子发进去,有人觉得这不是老年人关注的话题。李月想了想,确实,奶奶换季时候添衣比自己勤快多了。后来回想,她总结说:“视角没有转换过来。”

    截至11月13日,公众号上发了11篇推文。前三篇文章的字号都不一样,第一篇文章的字号最大。李月解释,当时自己考虑大号字方便老年人阅读。后来群里反馈了老人手机的截图,“在手机适老化系统里,本身就会放大字体,这样一来,文章再度放大字体,一行只能显示六个字,于是,字体该回到正常状态”。琢磨老人们的偏好,是群里一大议题。研究其他养生公众号的话术,观察家里长辈常看的内容、活跃的时间段,让他们一再调整对老年人的认知偏差。

    第四篇文章是关于慢性病及时就医的,线索来自于一位编导系学生——他的奶奶患心脏病后偷偷停药导致病情严重,最后只能做支架手术;患有高血压的外婆也擅自换药,坚信网文所说的“是药三分毒”。在这篇文章中,专家魏博士呼吁:老年人感到身体不舒服时,一定要就医检查并联系子女家人!不要嫌麻烦!这个举动会救你一辈子!身体不适,立刻就医!不让子女留下一生的遗憾!文章虽然用的是“震惊体”,但充满着年轻人的爱与真诚。

    4 开始“隔空”理解家中的老人

    在整理故事、撰写文章的同时,“编辑部”的年轻人开始“隔空”理解老人。

    在沈昊的印象里,奶奶在家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沈昊见过保健品店的销售员亲热地称呼奶奶,但在家时,父亲跟奶奶的交流常常表现得很不耐烦。沈昊想起,几年前,奶奶想要花几万元给5个儿女各买一张养生床垫。为此,父亲跟奶奶大吵一架。沈昊现在回想,奶奶当时可能只是“想给身边人带来价值”。他猜测,奶奶小学毕业,天天跑去听讲座或许是弥补上学的缺失——在那里,她或许能感受到亲情,能满足情绪价值。

    公众号的文章还真起到了劝解效果。李月的奶奶经常吃剩饭剩菜,她把题为《紧急!!家里冰箱放了这个的立刻扔掉!!》的公号文章分享给奶奶看。文章中讲述了一家6口人因为吃剩饭剩菜中毒的故事,“奶奶看完后,果然把冰箱里的隔夜菜都倒了”。为了让更多老人能走出养生骗局,最近有越来越多成员提出做短视频,“部分老年人不爱看文字,尤其是不识字的,但这群人最易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