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内幕是如何披露的

2024年11月4日

    1999年初的一个清晨,85岁的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张劲夫挂断了来自美国的越洋电话,陷入沉思。他准备完成一件大事——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故事公之于众。电话那头,是心情同样激动的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你还要保密啊

    对于“两弹一星”工程来说,中国科学院超过2/3的科研力量投入其中,尤其在“两弹”的研制中,承担了最多的攻坚任务。而最了解这段历史的人,正是当年的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张劲夫。

    1998年12月10日,《科学时报》(现《中国科学报》)记者刘振坤采访了张劲夫。张劲夫回忆了1956年到1966年中国科学院辉煌的十年。1999年1月24日,访谈内容在《科学新闻》上发表。文中并未提及“两弹一星”,但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仍从字里行间中读出了某种关联。他们纷纷打电话、写信给张劲夫,希望他能谈谈中国科学院为研制“两弹一星”所作的历史贡献。杨振宁在那通电话里对张劲夫说:“美国已经出版了中国原子弹的书,你还要保密啊……海外华人很想了解啊!”

    许多参加研制工作的人已经去世,是时候讲述这段历史了。但张劲夫非常慎重,专门打电话征询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意见。路甬祥表示:“……如果需要再谨慎一点,我们可以交给国家有关保密委员会,请他们审看嘛。”

    在这样的支持下,张劲夫下定决心披露这段事关国家机密的重要历史。1999年3月,他特别点名刘振坤,接受他的独家专访。刘振坤用四天四夜时间,将采访录音整理成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草稿,长达1.6万字。当他把稿子送到张劲夫手中时,张劲夫感叹:“没有想到如此之快。”

    江泽民:要向全世界公布

    杨振宁的心情同样迫切。他虽身在美国,但心系祖国,计划每年回国一次的他,为了此事,特意多回来一趟。

    对于这篇回忆草稿,张劲夫谨慎修改。他邀请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办公室主任陆绶观,及中国科学院原军工史办主任赵萱帮助补充。1999年3月中旬,署名张劲夫的16开彩色内部资料《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分送有关部委和朱光亚、钱学森等校阅,他们还提出一些修改补充意见。

    1999年4月27日,稿件排版完成,次日见报。晚上9点,刘振坤接到时任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刘洪海的电话说,张老将内部资料呈报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得到大力支持。“江总书记亲自给张劲夫打电话说,文章非常好,不但要在《科学时报》发表,《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都要发表,这段历史要让全国人民知道,特别是要让青年人知道,更要向全世界公布。”

    1999年5月5日,新华社将张劲夫的署名文章《请历史记住他们——关于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的回忆》以通稿发出;次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科学时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在头版头条刊发。

    钱学森:大协作精神该回来了

    互联网“不请自登”,将这篇文章传遍全球,在国内外引起热烈反响。刘振坤说,钱学森看了《科学时报》上发表的文章后,委托秘书涂元季向报社转达自己的意见:“张劲夫同志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读了非常感人,老一代科学家非常感慨,当年那种大协作精神该回来了。”

    正是在张劲夫回忆的带动下,朱光亚、周光召等一大批参加“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与裴丽生、陆绶观等当年“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组织者,积极接受记者的采访,回忆这段隐秘的历程。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决定》在表彰大会上宣读。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的名字响彻中国大地。(摘编自《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