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芬兰与俄罗斯的恩怨情仇

2024年4月25日


上世纪40年代对苏作战中的芬兰军人

    随着芬兰和瑞典这两个“中立国家”先后正式加入北约,波罗的海沿岸总计9个国家中,除了俄罗斯之外,其余8个都是北约成员国。原本被视为俄罗斯与北约之间“缓冲区”的芬兰和瑞典,为什么会改变多年以来的中立?回溯两国的历史及与俄罗斯的恩怨,可找到些许端倪和启示。

    瑞典曾是波罗的海霸主

    早在16世纪,瑞典就在数次战争中击败丹麦和波兰,成为了北欧军事霸主。在三十年战争期间,瑞典加入新教阵营参战,并派兵深入神圣罗马帝国腹地。1648年法国与瑞典联军最终战胜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瑞典得到了德意志领土前波美拉尼亚、维斯马、费尔登和不来梅。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达到顶峰,领土包括现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以及俄罗斯、波兰和德国的波罗的海沿岸地区。

    但瑞典的霸主地位仅维持了50余年。为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彼得大帝领导的俄国与丹麦、波兰联手,1700年向瑞典发起“大北方战争”。1721年瑞典战败,不仅丧失了波罗的海属地,北欧霸主的宝座还被俄国掀翻。1808年,瑞典与俄国爆发芬兰战争,瑞典再次战败,俄国吞并了瑞典统治下的芬兰。

    1813年,瑞典加入反法同盟,一年后,丹麦与瑞典签订《基尔条约》,丹麦将挪威割让给瑞典。从1814年签订《基尔条约》至今,瑞典已经中立了210年,避免了卷入任何战争与冲突之中。19世纪末瑞典完成了工业化,开始走上发达国家的道路。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瑞典也均守中立未参战。

    芬兰独立仅百年出头

    芬兰人作为北欧唯一的非维京民族,常常被瑞典人歧视为“原始人”,强势统治了600多年。在瑞典夺取北欧霸权的年代,芬兰士兵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瑞典军队一度有三分之一是芬兰人。芬兰人民也一度起义反抗瑞典统治,但旋即被镇压。

    俄国沙皇彼得一世趁此机会,联合丹麦、波兰等国对瑞典发起终结其霸权的“大北方战争”。因为瑞典在这场战争以及1808年与俄国爆发的芬兰战争中均告失败,芬兰最终成为俄罗斯帝国治下的芬兰大公国。

    当时为安抚芬兰,俄国赋予了芬兰很大程度的自治权。不过从19世纪末开始,俄国国内政治转向保守,便取消芬兰的自治地位,收回芬兰军队,大力推行“俄罗斯化”。

    虽然芬兰在十月革命后获得独立地位,不过,当时的芬兰强敌环伺,且与苏联因为领土问题发生了武装冲突。1939年11月底,苏芬战争开始。持续几个月的战争,苏联迫使芬兰割让了约10%的领土。

    芬兰在苏芬战争后强化了与德国的合作关系,也因此引发了1941年以收复失地为目的的“继续战争”。但随着德国在二战中的失利,芬兰只能于1944年单独向苏联求和。二战后,芬兰通过与西方国家保持经贸来往,让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工业国。

    大国对峙间的平衡术

    纵观瑞典历史,在1814年后,随着俄国、法国、德国的相继崛起,瑞典已敏锐地觉察到自己与这些大国的实力不在一个维度,瑞典只能保持中立,在大国之间保持平衡,哪怕自己与俄国仇怨颇深,瑞典也不轻易选边站。也正由于此,二战时期的瑞典,成为了欧洲极少数几乎完整保留了其国防力量的国家。

    冷战开始后,瑞典贯彻自己的一直以来公平外交的理念,对美苏采取完全一致的态度。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也忌惮若是极力逼迫瑞典站队可能使其完全归属对方,于是冷战时代的奇观出现了:瑞典一边从美国吸收大量尖端科技来发展国内产业,另一方面则积极与苏联进行进出口贸易来赚取外汇。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当时瑞典还利用其中立身份将自己定位为国际调解人。苏联解体后,作为与俄罗斯没有领土接壤的国家,瑞典已经没有了巨大的战略压力,随即加入了欧盟。

    至于芬兰,它保持的中立与瑞典非常不同。1948年4月,芬兰曾与苏联签订《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这被看作是芬兰为了生存和保持国家独立所采取的务实做法。二战后,芬兰由于特殊的地缘环境,为避免遭受两大阵营任何一方的敌视,不偏向美苏任何一个阵营就显得尤其必要了,这也显示出小国在强敌环伺下艰难求生的无奈。尽管芬兰战后成功游走在两大阵营之间,但从政治形态和经贸关系角度来看,芬兰无疑还是稍偏向西方阵营一些。随着苏联的解体,芬兰所面临的军事威胁大为减少,因此加快了和北约、欧盟的合作进程。(摘编自《新民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