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跳伞腿软得站不起来

2024年4月18日

    我1961年参军入伍。那时,我们家里兄弟姐妹7个,父母养活我们压力很大。恰逢相关部门到学校征兵,我就踊跃报了名。到部队后,我成为一名空降兵战士。

    我们那批新兵一共1000人,先被安排去练跳热气球,然后再练习跳伞。由于条件限制,部队没有专业的跳伞平台,跳伞训练只能借助热气球开展。一个热气球要搭载一名教官和三名学员,通过钢索上升至空中再跳下。第一次跳伞的经历,我终生难忘。当乘坐热气球上升到10米高度,我就不敢往下看了,毕竟在陆上生活了20多年,突然到了天上,心理上很难适应。等到离地400米的跳伞高度,我吓得不敢睁眼,双腿也开始发软。教员在我们耳边大声喊:“不要害怕,大声唱歌!”这是为了让我们放松一下,壮壮胆。可我们太紧张了,根本唱不出来。第一个跳的同志腿软得站不起来,教员只好抓起他的肩膀,把他拽起来。我是第三个跳的,也是被教员拽起来的。载着我们的篮子在热气球下晃悠悠的,我踏上篮子边的木头踏板,眼睛都睁不开。终于,鼓起勇气往外一扑,一跃而下。耳边的风呼呼地响,好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不知过了多久,只听“哗”的一声,降落伞打开了,我心里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越过心理障碍后,我的跳伞高度和跳伞频率开始不断增加。几轮练习淘汰下来,当初的新兵共留下5人成为空降兵教员培养对象,我是第一批被选上的。入伍后仅仅一年,我就当上了跳伞教员。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和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军事交流相对广泛和频繁。1985年2月,我作为某师代师长,随空军代表团一行赴法国和意大利学习先进空降经验。在法国空降兵学院参观时,我们提出想与学院官兵一起乘机跳伞。对方用C160飞机载着60多名教员、学员飞到400米低空参加跳伞。法国的伞跟我们的伞不大一样,我们的伞只有一个排气孔,确保相对安全。法国的伞有3—4个排气孔,可以顺风,也可以逆风,比较灵活。着陆也不像我们要求的三点并住着陆,最好站住或跪下,他们侧重于要求前滚翻、后滚翻着陆。尽管有差异,但作为中方考察团代表,我和伞训处处长两个人成功降落。那时候,与法国和意大利相比,我们在训练的基地化、模拟化建设方面还有一定差距。那段学习交流的经历让我们印象深刻,也从中学到很多。(口述/山东日照  董永志  整理/陈潇  冷炳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