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航空英烈多来自笕桥“中央航校”

2024年4月11日


中央航校的学员们在校训前的合影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近日通过钟山风景区的官方网站陆续公布抗日航空英烈名录。首批公布的是1468名中国籍抗日航空英烈相关信息,他们当中大部分来自笕桥“中央航校”。

    舍洛阳、南昌选址杭州

    位于杭州笕桥的原国民政府中央航空学校简称“中央航校”,其前身是1928年10月成立于南京的中央军校航空班。蒋介石不满足于小规模的培训班,指定飞行组组长毛邦初在南昌、洛阳、杭州三处择地筹建航空学校。

    毛邦初是黄埔三期生,曾在苏联学习航空。领受任务后,毛邦初带人一番勘察,最终选址杭州笕桥。航校利用原有营房,在旧的基础上扩建机场,并动用政府力量将沪杭铁路通过航校一段改道。校址尘埃落定后,一方面把南京航空班原班人马和设备悉数迁来,另一方面聘请美国顾问,购买美制弗力提、道格拉斯、可塞等飞机一批,进行教练。

    蒋介石和毛邦初之所以没有选择洛阳和南昌,是因为前者地处河南西部,受到冯玉祥、阎锡山等地方实力派军阀的掣肘,后者又过于接近“白色统治中的红色割据”。然而,事物固有两重性,位于杭州城东北12公里的笕桥虽为军事要地,硬件设施相对完善,但沪杭宁平原连为一体,为国家第一等繁华紧要之地,战端一开,首先成为日军觊觎的重要目标,在战火烽烟中易第一批陷落。

    学员大多是时代精英

    中央航校由于是空军军官学校,属于当时的新鲜事物,招生极为严格,要求学员既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准,更要有强健的体格。1931年,笕桥中央航校迎来了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转来的第一批年轻人。后来,新学员大多来自全国的高校毕业生,他们大多出生于富裕家庭,本是那个时代的精英。眼看强敌入侵, 家国受辱, 同胞被欺,他们选择了舍弃前途家业、放弃爱情、舍弃财富甚至生命,从军习武,与敌拼命、流血牺牲。

    航校的学习内容丰富,既有理论,又有实操,包括驾驶理论、飞行学、航空战术、航空仪器、气象学、无线电学、空中侦察、航空史、空中轰炸、空中照相、地理、外文、教练机飞行。理论学习后根据表现,技术最优的被编入驱逐组(驾驶战斗机),其次编入轰炸组(驾驶轰炸机),再次加入其他组(任机轮手、侦察员、摄影员、机械师、无线电员等职务)。理论课后,便是高强度的实际操作的机上及空中训练。笕桥中央航校第一期46人,有20人留在战斗机队,余下毕业学员编进轰炸机队。到抗战前夕,共培养了6期学员,合计600多名飞行人员;至抗战结束,共培养了16期,共有1700名毕业生参战。

    殉国时平均年龄只有23岁

    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笕桥空战随之打响。8月14日14点50分,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命令驻台北的1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空袭笕桥机场,企图摧毁新生的中国空军和机场设备。中国空军第四大队大队长、笕桥中央航校教官、“四大天王”之首高志航率部迎战。经过高志航等勇士们激烈的冲杀,“八一四”空战告捷。

    但更艰苦的战斗在后头。抗战前期,中国空军与日本空军的力量过于悬殊,中国空军的每架驱逐机,每天要与5倍以上的敌军持续进行3至6个小时的缠斗。由于寡不敌众,每队飞机至少有三分之二被击中。年轻的英雄们付出的牺牲难以想象,他们殉国时平均年龄只有23岁。中国空军“四大天王”的高志航、刘粹刚、乐以琴、李桂丹相继战死。刘粹刚,笕桥中央航校2期毕业生,1937年10月殉国,24岁;11月,航校教官、大队长高志航殉国,时年29岁;12月,航校3期毕业生乐以琴牺牲,23岁;1938年2月,武汉保卫战,航校2期毕业生李桂丹战死,24岁。

    像高志航这样为了民族存亡血洒长空的英雄还有很多。林徽因的三弟林恒,清华大学一年级时考入中央航校第10期,1941年3月14日在成都空战中血洒长空,年仅25岁。著名教育家张伯苓之子张锡祜毕业于中央航校第3期,1937年8月以身殉国,时年26岁。张伯苓听闻消息,沉默了一会后连声说:“死得好!死得好!今老矣,每以不能杀敌报国为恨,而今吾儿为国捐躯,可无遗憾了。”

    1937年底,杭州沦陷,笕桥中央航校迁移到昆明巫家坝。此后,又在成都设立了空军军士学校,培养飞行员。中央航校第12期至16期的学员,有7批先后到美国受训,然后回国参战。他们用行动践行着中央航校的校训:“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摘编自《大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