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4月8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若非墓地贵,何来“骨灰房”
2024年4月8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我的‘邻居’不是活人!”前不久,家住江苏南通某小区的赵先生偶然发现对门是专门用来放置骨灰盒的“骨灰房”,感到既膈应又有些害怕。赵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法治日报》近日报道,全国多地出现了个人购买商品房用于专门放置骨灰盒的情况,有受访者称,其所住小区存在一定比例的“骨灰房”,有的楼层甚至楼栋可能“住的死人比活人多”。 按照传统习俗,逝者和生者应该“阴阳相隔”,“逝者为大”“入土为安”的观念深入人心。毫无疑问,“骨灰房”的出现突兀地打破了这种传统,也对这些小区其他业主的生活造成了影响。“骨灰房”合规与否的问题固然值得探讨,但揆诸现实,潜滋暗长的“骨灰房”何尝不是墓地太贵的深刻讽刺。 据报道,选择“骨灰房”的业主,大多生活在一、二线大城市,而大城市普遍存在墓地价格高、管理费用贵、租期短等问题。以北京为例,一般的墓地都要10多万元,位置、墓型好一些的更是高达50万元之巨,且使用权仅为20年。而据媒体统计,某殡葬服务商经营性墓穴的平均销售单价已连续6年上涨。相较于售价高昂的方寸墓地,在位置偏僻、单价便宜的小区购房用于安置骨灰盒,看起来更具性价比。 但是,就公序良俗和社会治理而言,“骨灰房”显然不应该是“葬不起”的最优解。一些地方殡葬领域的“天价”问题屡遭诟病,既有殡葬用地规划不足的因素,更与殡葬服务市场管理粗放有关,由此导致经营性墓地虚标高价、强制消费、捆绑消费等情况层出不穷。有鉴于此,只有尽快谋划殡葬设施建设,大力推广公益惠民的殡葬服务,切实强化对丧葬行业收费乱象的治理,提高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才能从根本上杜绝“骨灰房”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