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2月26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抛弃活动室占领面包店,大爷大妈咋了
2024年2月26日
一篇题为《知名老牌面包店85度C,坐满“失意”的上海老人》的文章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有人表示,随着老龄人口越来越多,银发族扎堆商业场所的情况会越来越多;有人不太赞同对参与聚会的长者冠以“失意”的评价,觉得这是一种“抱团养老”。 事实上,长者扎堆的情况不只出现在85度C,在很多城市中的星巴克、肯德基、麦当劳等商业场所,也有过类似现象。银发族为何会在面包店、咖啡馆聚集?商业场所如何与长者更好共处?(摘编自《新闻晨报》《中国青年报》、澎湃新闻) 每天“打卡上班”的银发族 走进上海静安区彭浦新村地铁站旁边的85度C闻喜店,就像瞬间进入了一个微缩版的老年社区。这家不到100平方米的店铺里,摆放着的六七张餐桌座无虚席,全部都是老年人。 来这里的老人几乎每天都按时“打卡上班”。在85度C闻喜店,67岁的朱月红是常客。她告诉记者,之前老伴一个月退休金有7000多元,老两口退休生活本来过得很不错,但去年9月,老伴突发疾病走掉了。从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很压抑,也没有地方可以诉苦。后来,她偶然发现85度C的门店常有老年人聚集聊天,自己也就跟着进来坐坐。在那之后,生活的苦闷、命运的无常都有了一个倾诉的空间。 56岁的刘慧也把这里当成生活的“中转站”。她告诉记者,她有两个孩子,每天下午来这里坐一会后就去菜场买菜,准备给孩子们做晚餐。在她看来,走进这间面包店,她可以短暂地对繁重的生活喘一口气,“到了我这个年纪,最大的心愿就是不想再给子女增添任何麻烦”。 在85度C,62岁的胡建国经常什么都不点,很多时候,他都在埋头做题。胡建国是铁路上的退休工人,妻子也早早被买断下岗。胡建国有一个独生子,27岁还没有成家,也没有买房。胡建国一直想着,要帮儿子攒一套房子的首付出来。于是,自从两年前退休后,胡建国都在忙着再找一份工作。前段时间,他问过很多岗位,还尝试过重拾老本行——给人修空调,但雇主以他年龄太大婉拒了。辗转一个多月,胡建国什么工作都没找到,想来想去,他只能去应聘保安。在面包店,他经常一个人坐着,手中拿一个旧本子,对着手机抄题。他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备考驾照,因为当保安的硬性条件就包含这一条——能帮顾客、业主们停车、挪车。但是,因为记忆力大不如前,他总是卡在科目一。“很多东西死记硬背,但前背后忘。”胡建国无奈地说。 满足各种要素的公共空间 在很多长者看来,85度C几乎满足了他们所在意的各种要素:暖和、离家近、同龄人多、东西不贵。在他们的生活里,的确缺少这样的一个公共空间。 72岁的桑丽告诉记者,她每周都会坐1601路公交车从宝山万达来到85度C闻喜店,她和好姐妹已经把这家店当成组织活动的一个固定场所。说着,她一脸兴奋地拉过记者,欣赏起她和几个姐妹游玩时拍摄的短视频。当被问及“为何不去社区活动中心”时,桑丽表示,“其实社区也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但基本上没什么人组织活动。所以我还是喜欢来这里,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就彼此留下联系方式,并约着出去搞活动”。 活动半径也是多位长者提到的高频关键词。患上脑梗后,方海就很难一个人出远门了,面包店是他为数不多的、能和外界沟通的场域。两年前,方海突发脑梗,在医院住了一个月之后,衰老好像突然就来了。方海的左脚开始萎缩,走路一瘸一拐,速度很慢,从家里到面包店,从前5分钟的路程,现在需要走20分钟。天气好的时候,方海会和妻子一起出门散步。但健康的妻子步伐匆匆,于是,两个人经常分道扬镳,妻子走去公园,方海只能走到面包店。 老人们聚在一起,性价比也是需要考虑的。在店里老年人多了后,85度C里的最热单品也变了。对于来这聚会的长者来说,动辄30元一杯的精品咖啡是用不上的,十多元一杯、喝了不至于失眠的奶茶、拿铁,才是更好的选择。或许是意识到了客群发生的微妙变化,在85度C进门处的宣传海报上,标记着这家店的主推品——一款99元的“熟客咖啡券”,包含9杯咖啡,折算下来不过11元1杯。很难相信这是在寸土寸金的上海会出现的价格。 悄然形成的默契 85度C并不是老人聚集的唯一场所。胡建国透露,一条街的距离之外有一家麦当劳,同样聚集着很多老年人。 在胡建国所说的这家麦当劳,记者认识了70岁的陈玉兰。陈玉兰说,自己在这家麦当劳已经待了一年多,每天等到33岁的女儿下班,再回去做晚饭。陈玉兰喜欢唱歌,不需要帮女儿做饭的时候,她会和歌友们去常去的歌厅,一个人花25块钱从晚上7点唱到11点。出门唱歌时,陈玉兰会换掉平时的行头,“衣服会换套有档次的,口红也擦起来”。相较于麦当劳里苦等女儿下班的母亲,那个在舞台上唱歌的人,才是陈玉兰更喜欢的自己。 有人或许会问:85度C、麦当劳等商业场所里坐满了老年人,他们会带来新的社会问题吗?记者在连续几天的采访与观察中发现,以85度C闻喜店为样本,这里早已悄然形成了一种属于老年人和商家之间的默契。 张月每次来85度C,都只点一杯柠檬茶。张月表示,这里的不少老人都和她一样购买了年卡,点一杯饮品只需要10元左右。“我们每次来,都会自觉点单,毕竟店里也是要做生意的,我们不想给店员添麻烦。” 记者观察还发现,在85度C,没有点单的长者,看到点单的客人时,基本都会主动让座或者起身出门逛一逛。在结束聚会时,他们往往还会主动帮店员清扫垃圾。店里的一位面点师告诉记者,这家店里的很多长者都是他的老熟客,“每个人退休后有什么爱好,家里是什么情况,我都一清二楚”。 社区还缺少什么 老年人为什么习惯在85度C、麦当劳里占座聚会?在上海,几乎每个社区都有日间照护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此外,上海还有超过6000个老年活动室、近500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可是,生活在上海的长者们为什么还觉得“身边没有公共空间”? 有老人谈到,基层的街道、社区拿出房子、空间来为老服务,可谓是诚意满满,但是这些空间往往缺少有效利用和妥善的安排。有的规定了开放、关门时间,却未必有人负责开门、关门;有的虽购买了健身设施,却未必考虑到这些设施的“适老化”。面对越来越多的城市老人,这些为老服务空间能否真正利用起来,运营能力能否提高起来,这些都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有社会学家提到,老年人扎堆85度C、麦当劳等,背后反映的是他们迫切的社交需求。在不影响日常运营的基础上,相关商业场所、门店等应为前来聚会的老人提供场地、优惠产品、免费热水等,这才是积极参与养老、为老服务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