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2月19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假如在景区被勒索的不是傅园慧
2024年2月19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2月17日9时许,游泳运动员傅园慧发微博求助,称在吉林长白山景区包车遭司机勒索,引发全网关注。当天11时许,傅园慧再次更新微博表示,吉林文旅部门已经第一时间介入,问题已经解决。据长白山保护开发区17日晚发布的调查通报,涉事的临时加价黑车司机潘某某已被顶格处以3万元罚款。 在春节长假期间,从傅园慧曝光问题到有关部门迅速介入解决问题,竟然不到两个小时。就大众的普遍感受而言,如此高效地处理景区存在的宰客现象显然并非常态。难怪网友在点赞之余,更多的是追问:假如(被勒索的)不是傅园慧呢?如果是普通游客举报景区乱象,相关部门还会在休假期间如此行动迅速吗?假如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傅园慧不是在网上发声,而是向当地文旅部门电话举报维权,处理流程是否也会如此“丝滑”呢? 类似的追问和感叹,或许有些片面,但的确反映了现实中的一些旅游维权境遇。毕竟,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傅园慧那样的名气,也不是谁都擅长使用互联网来发声。在外旅游遭遇临时加价、强买强卖、缺斤短两等问题,很多人要么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要么就是投诉无门,或迟迟等不到监管部门的介入处理。对于旅游过程中的侵权现象,人们更为真实、普遍的感受乃是,在舆情未发酵之时,想得到“傅园慧式待遇”俨然是奢望。正如在傅园慧此次微博举报的帖子下面,就有人反映在长白山旅游的类似糟糕经历,这种声音能被网友看到,但显然很难被当地的监管部门看到。 评判一个地方旅游市场环境的好坏,一看旅游侵权行为、纠纷的发生率,二看相关部门处理游客投诉举报的诚意和效能。让人舒心、放心的旅游执法监管,必定是机制长效常态、投诉渠道畅通、响应及时快速、处置公平公正的,不会因为事涉名人而愈加重视,甚至加重处罚,也不会因为是普通游客而轻视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