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我的报告文学被拍成电影
2024年1月29日
因为在新兵连写了几篇新闻稿,下连的时候,我被分到宣传科放映组,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 那个年代要“跑”片子 以前,我在老家电影院看电影时,就很好奇放映室里什么样、放映员怎么操作,总要回过头看几眼那个不大的放映孔,想透过那束光感受一下里面的“神奇”。没承想,我也成了那个“神奇”里的人,顿时感觉自己可神气了。 那个年代,电影拷贝的资源很紧张,流行“跑”片子,也就是我们和附近的两家单位合放一部影片。上一家要早放半小时,然后我们取回来再放,下一家再从我们这里取走。有时,一部电影要跑好几个来回。影片取回来,还要赶紧倒片子。时间紧,稍微衔接不当就可能影响后续放映。 去农村放映被当贵客招待 当兵第4年,我调离北京,去了中原一个部队,也是在放映组当放映员。那时,部队驻地群众的文化生活还比较单调,看电影是群众一项很重要的娱乐活动。 我们经常去给共建的村子放露天电影。那个村子位置偏,不通公路,我们每次都是拉着平板车过去。到了村里,乡亲们就会热情地围过来,搬箱子、支喇叭、架幕布。映前准备工作就绪了,村支书就会招呼大家:“先散了,都回家吃饭,吃完来看电影。”然后,他会让我跟着他回家。 一到支书家,婶子总是先端上一碗糖水荷包蛋。这是当地的习俗,来了贵客都用这种方式表示欢迎。饭菜很简单,一两个凉菜,主食就是捞面条。等我吃完了,乡亲们早已从四面八方汇集在银幕前,满怀期待地等着放映。当时,战争片、武侠片是乡亲们的最爱。有的电影都放过好几遍了,乡亲们依然热情不减。 放映电影《良心》流泪 在部队当放映员的时候,还有一件事让我很自豪,就是放了一部根据我的报告文学改编的电影——《良心》。影片主要讲述了银行职员“白花子”为保护国家财产牺牲后,与她一起身负重伤的同事崔福顺担负起抚养烈士遗孤小红莲的重任。英雄的事迹传遍全国,有两位署名“金穗”“白云”的好心人一直给小红莲汇款捐助。后来,小红莲偶然得知了“金穗”的真实身份,不料这位好心人却意外遭车祸遇难。小红莲悲痛万分,千里迢迢来到新疆,渴望找到“白云”……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中国青年报》上,著名编剧王兴东看到后很感动,把它改编成了电影,还获得了那年的中国电影华表奖。记得当时放这部电影时,我的感觉与以往完全不同。影片的每一个镜头、每一个细节,我都看得非常认真。尽管里面的故事、人物,我是那么的熟悉和亲切。剧情高潮时,我依然跟着揪心;镜头伤感时,我情不自禁流泪。(北京 孙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