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 社长:赵宝泉 总编辑:周钢
攻打天津时间缘何迟迟不定
2024年1月25日
2024年1月15日是天津解放75周年。当时天津问题如何解决,与北平问题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了北平和平谈判的进程。75年后的今天,回顾解放天津的战略部署与攻打时机的选择,就不难理解攻打天津是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才采取的军事行动。 毛泽东始终希望和平解决 早在1948年12月初,刘亚楼代表东北野战军与傅作义进行了第一次谈判。这次谈判,刘亚楼表述了我军的立场——天津问题必须与北平问题一起解决。并要求傅作义下令陈长捷驻天津守军放下武器,出城接受和平改编。但傅作义始终不愿首先解决天津问题,天津问题处于搁置状态。 平津战役中,毛泽东不愿将攻击目标指向北平和天津。虽然傅作义利用天津这张牌与我军周旋,但毛泽东仍希望和平解放天津。正因为如此,在1949年1月12日之前,毛泽东始终没向东北野战军给出具体的攻击时间。 1月7日,东北野战军在致中央军委的电报中,提出了“拟十三号总攻击”的作战部署。那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并没有明确表态,主要是想看看傅作义的态度。可傅作义一再拖延,鉴于此,毛泽东指示平津战役总前委,限陈长捷先头部队至迟在1月13日12时前开出城外,否则我军将于14日开始攻城。 傅作义拒绝了我军的要求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各在野党派利益的国民党天津市参议会,在当时是一支重要的政治势力。参议会议长杨亦周以及久大精盐公司总经理李烛尘等代表的实业派,力主谈判,以使天津免遭战火。1949年1月8日下午3时,市参议会四位代表按照规定出城。1月11日,按照中央军委指示,刘亚楼在接见天津市参议会四名代表时,向陈长捷发出最后通牒:必须在13日12时前开出城外。而这四名代表回城后就再也没出来。中央军委感觉到傅作义和陈长捷已拒绝了我军的要求。 天津问题能否顺利解决,是和平解放北平的关键。因为当时淮海战役已经胜利结束,东北野战军完成了攻击天津的部署,形势已不允许傅作义有任何的犹豫或者拖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指出:“如天津守敌不在我限定时间内离城改编,应迅速坚决地攻下天津。天津攻克后,傅作义更感恐慌,势必被迫就范。那时,你们和傅方代表谈判时,就应要求傅作义坚决地遵照我们的六点指示去做。” 鉴于天津守敌拒绝和平建议,平津前线司令部于1月13日晚7时下达了14日开始总攻的命令。 天津战役只用了29个小时 天津战役,是东北野战军入关后第一个针对大城市的攻坚战,也是全面内战爆发以来人民解放军攻取的第一座大城市,为此调集了当时位于平津地区东北野战军的精锐部队。其中参战的五个步兵纵队中,有四个参加过四平、锦州攻坚战。在兵力对比上已形成绝对优势。 早在1月7日,平津前线司令部致电中央军委,报告了攻击天津的作战方针,对兵力调配等问题解释说:“我军原拟以五个纵队攻击,但后因我十二纵主动要求参加攻打天津,该纵成立以来,未打过主要攻坚战,要求借此机会锻炼,故允许其以两个师参加。此外刘亚楼要求六纵一个长于巷战的师参加攻天津,亦已同意。故我攻天津的兵力略显过多(共二十三个师的兵力及全部炮兵)。估计北平与塘沽之敌均不敢增援,即令增援亦足够对付,故兵力虽稍多,但无碍。”“敌以十余万人之兵力防守近二百万人口之大城市(比济南大三倍,比锦州大十倍),必处薄弱易于突破和发展,且我军兵力战力均较敌占绝对优势,故整个战斗当能迅速解决。” 1949年1月14日早上10点整,刘亚楼下令:“总攻击开始!”战至15日15时,敌151师投降后,天津战役结束,总共用了29个小时。(摘编自《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