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舞管理需更多基层智慧

2024年1月25日

    【社评】  本报评论员  彭臻玉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为解决广场舞噪声扰民难题,深圳福田、盐田、宝安、龙岗等区相继试点安装隔音箱、定向音柱、噪声监测设备,并试水戴耳机跳广场舞等做法。近期,龙岗坂田一小区的物业公司自制三面开口的广场舞音响罩,为自带音响的舞者们增添了不扰民的利器。

    如何在积极推进全民健身,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解决好广场舞等健身娱乐活动引发的扰民问题,近年来成为摆在城市管理者们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实际上,在各地官方层面,已不乏与此相关的制度设计。以深圳为例,2023年6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公安局等五部门就联合发布了《深圳市关于优化广场舞等自发性健身娱乐活动自我管理的工作方案》,聚焦广场舞噪声,提出防治方法。而在各地基层,也摸索出了不少控噪减扰的办法。比如福建厦门市的夏商大学康城二、三期小区不仅制定小区广场舞文明公约,约定活动时间、地点、音乐器材朝向,还采用隔音箱、隔音面等措施,以降低广场舞音量对附近住户的影响。

    但从各地实践的效果来看,各种科技化、智能化的降噪手段总有“水土不服”的时候。比如,在深圳一些配有定向音柱的跳舞点,广场舞爱好者们普遍反映“不习惯”“不能看视频”。这就需要基层部门及时关注具体诉求,化解矛盾。此次,被媒体报道的深圳某物业公司自制广场舞音响罩,虽然外形很“土”,但兼具定向降噪的功能,还兼顾了广场舞爱好者使用自带音响的需求,不失为基层治理的机智之举。这样的态度与行动,理应在更大范围被认同、被仿照。

    事实上,广场舞噪声治理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并不在于降噪工具是高科技还是土味小发明,更在于基层单位能否拿出管理的智慧,承担协调、自治之责,不能让任何一方只有被剥夺,没有被尊重,居民的安宁权如此,广场舞爱好者的快乐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