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的人没下巴?老师这么说

2024年1月22日


    1月15日,“老年大学”版开设“名师教唱歌”专栏后,读者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提出不少唱歌时遇到的问题,沈阳音乐学院副教授解伟对此一一解答。(本报记者刘祺力)

    唱歌前还要热身?

    身体活唱歌顺

    读者问:最近,我在抖音上看到个视频,老师在上课前,先让学员进行扩胸等热身运动,再进行气息训练,然后才开始唱歌。唱歌前还要热身?

    解老师回答:唱歌之前热身,比如跟着音乐做一些简单的律动以及训练呼吸、调整气息等,可以让唱歌者的状态活跃起来。身体活动起来,气血通畅了,再去唱歌会更协调。

    特别提醒,不仅在学习唱歌前要先活动身体,平时自己唱歌也可以先动动,比如选一些比较欢快的曲子,跟着曲子律动身体,这样能更好地调动状态。

    一句话唱不下来?

    打“嘟”找节点

    读者问:感觉现在气不足,没到换气的地方那句歌就唱不下来了,怎么办?

    解老师回答:可以通过打“嘟”练习去适应。比如唱《鸿雁》,可以将整首歌用“嘟”字过一遍,如果打“嘟”打不下来这首歌,在哪里停下来就说明哪里气短,唱歌的时候需要特别注意这个部分。如果想加强自己的气息,单靠练唱没用,要靠运动锻炼。

    一个词怎么掰开唱?

    咬字头、延字腹、收字尾

    读者问:有的歌非要把一个词掰开来唱,可我老想把它们一起唱出来,咋整?

    解老师回答:这是调整咬字的问题。唱歌前一般要先通读歌词,了解歌曲蕴含的情感,融入歌曲之中才能够明白为什么会有你说的这种情况出现。这个时候咬字有一个重要规则,就是“咬字头、延字腹、收字尾”。在演唱字头时要收拢,咬字要重,使出字有力。字腹发音的口腔动作要求放松,尽可能让气流在口腔内自由流动,延长发音时间,使声音自然流畅地推向字尾。字尾收韵要轻,要求把稳定成型的字腹轻巧柔和地收到尾音上来,使字音有个纯正、完整的结束。

    我知道很多人还特别关心唱歌的发力点,这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唱歌其实需要多方位的配合,声带、气息、共鸣、情绪、情感、咬字,以及形体等方面。只关注怎么用力的话,会忽略跟其他地方的配合,容易造成肌肉紧张的情况。

    唱歌时要“扔掉下巴”?

    不是扔掉是放松

    读者问:总听人说要扔掉下巴唱歌,还说会唱歌的人没有下巴,是真的吗?

    解老师回答:很多人唱歌时下巴喜欢往前,或者就是下巴使劲,导致发声位置受到影响,声音卡在喉咙里,或是把本来可以唱到很高位置的音给拉了下来。说“扔掉下巴”,是让唱歌者的下巴保持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不要在发声的时候僵硬。

    扫码学唱歌

    20节由解副教授主讲的声乐视频课程,抖音秒杀价399元,本报读者优惠价239元,赶紧学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