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开明派”曾谋划两岸学者接触

2024年1月11日

    1979年元旦美国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对台湾产生很大的冲击。为寻找未来的出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岛内“保守派”与“开明派”之间展开了唇枪舌剑的斗争,激烈程度超出外界的想象。

    “保守派”与“开明派”辩论

    所谓“保守派”与“开明派”,差别就在“安定”与“进步”两者之间,究竟以何为先、为重。“保守派”坚持“安定”重于“进步”的原则,主张要在“安定”中求进步;“开明派”则认为应该以“进步”为先,在“进步中求安定”。自从1979年大陆提出“和平统一”的新对台政策后,台湾内部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保守派”与“开明派”政治路线斗争。“保守派”坚持“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开明派”则不以为然。双方经常在报章杂志上撰写文章较劲,毫不相让。

    “保守派”与“开明派”还在蒋经国亲自的策划督军下,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这在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知名历史学者许倬云回顾一生的自传中有详细叙述。辩论会时间是1980年7月,地点在“行政院”,辩论台湾开不开放,要不要解除党禁等问题,“双方面对面坐着,孙运璿(时任台湾“行政院长”)和蒋彦士(时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担任主席,分坐两边,等于他们两个做头,摆明了对阵的意思,蒋经国在楼下看闭路电视,会中每句话他都听得见”。

    许倬云是“开明派”的主辩,其观点是不开放就没有安全,不开放就不能得人心,认为党禁开放就必须舆论开放。“保守派”的论点就是安全,说“奸匪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这些党外人士就是奸匪的同路人,我们在大陆的时候吃过苦头了”,主张台湾安全必须要靠严密的情资管制。那一次会议相当紧张,以致友人提醒许倬云说:“倬云啊,注意喔,你万一给人家暗算了怎么办?”

    虽然许倬云认为辩论没有结果,但从辩论后的发展来看,“保守派”说服蒋经国,接受了保守的做法,直到“保守派”不知收敛,过度擅权、扩权,激怒了蒋经国,才促成台湾打破了“三不政策”,走向开明、开放。

    两岸学者接触计划“流产”

    在许倬云的回忆录中,另外还叙述了一件当时“开明派”准备撮合两岸学者在海外接触,化解两岸歧见的机制的往事。

    1978年,孙运璿当“行政院长”后,跟许倬云提到办一个两岸谈判的机制,这件事起源于许倬云与李浩的联系。李浩是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的儿子。李汉魂在广东旧军人中有相当地位,与叶剑英也有一些交情。所以李浩跟当时的广东省长叶选平(叶剑英之子)也有来往。

    许倬云和李浩计划邀请一些学者,召开学术会议,确认一些盘根错节的小问题。当时确认的小问题有海难、刑事、气象。海难是救难、渔船救难,刑事是协助缉捕、引渡罪犯,气象是交换各种信息和数据。

    “要撼动两岸关系,大事情撼动不了,先拿旁边盘根错节的小枝节砍断,所以先确认小问题。”许倬云在回忆录中说,“我们的想法是,确认这一类小问题后,会议一个一个开下去,然后由这些学者以事务合作为名,视适当时机提议台湾办一个大陆事务协会,大陆办一个台湾事务协会,由这两个单位在香港租同一栋房子……有任何事情发生,就在香港的办事处当面交换意见和沟通……当时我们联络的大陆对象是长期负责情报和秘密对台工作的罗青长。”

    这件事从1981年开始筹划,每一阶段孙运璿都跟蒋经国报告过。只可惜当时蒋经国身体不好,没有精力亲自督办这件事,也不放心由其他人负责这个足以改变重大决策、动摇台湾之本的大事情,因此两岸最早的合作计划就此胎死腹中。(摘编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