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曾拟以“太平军编制”改编朱毛红军

2024年1月4日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部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朱毛红军”。对于朱毛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中共中央当时曾通过各种渠道,设想以“太平军编制”对其进行改编,但终因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而搁浅。

    最初采取黄埔军校相关建制

    当时共产党人对于如何组建人民军队,没有更多的方法和经验,仍然采取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相关建制,即每班十人,每排三班,每连三排,每营三连,每团三营……以此类推的做法,俗称“三三制”。

    1928年5月25日,中央在发布关于军事工作大纲的通告时,对于革命武装的名称和编制问题都作了调整。该文件提出:“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惟在暴动各县有工农革命独立团的,仍可听其存在。”对于红军的编制,该文强调:“须依武装及作战需要而定,暴动的群众既不能有多量的武器,在作战时必须参用旧式的粉枪、大刀、梭标、尖串等,其作战亦多系乡村战争,故暂决定试用三五制,即以十二人为一班,三班为一排,五排为一连,五连为一团,五团为一师,每师共四千五百人。每团五连,用步枪者二连,用粉枪者一连,用大刀尖串者二连。此系采太平军制精神而求适合于游击战争的需要。各省割据区域,即可试用此制,以便依实际经验,而为最后之决定。”

    中央指示实行太平天国式编制

    1928年6月4日,中央在给井冈山前委的信中明确提出:“关于你们的军队:你们可以正式改成红军。……你们必须依照中央最近的军事工作决议案改造你们的军队……在编制上应行太平天国式的编制。”该信连同《没收土地建立苏维埃》《国际二月决议》《军事工作决议案》和《组织问题》等4个附件,通过地下交通线转往井冈山前委。

    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等原因,中央6月4日给井冈山前委的指示信,辗转于11月2日才送到井冈山。而且4个附件中,《军事工作决议案》和《组织问题》翻译不出来(文件采用密写方式),所以,毛泽东在1928年11月25日《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写道:“对于编制:现仍是国民党的老编制法。中央的《军事工作决议案》既翻不出,太平天国军制是什么一回事,无从揣想,请再写寄以便讨论。”由此,中央提议用太平军“三五制”的编制来改造“朱毛红军”的设想,也就搁浅了。

    因各种原因搁浅

    随后,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开始了向赣南、闽西进军的艰辛历程。虽然途中红军的编制曾由团改为纵队,但其基层建制依然保持着国民革命军的原有做法。

    1929年2月,杨克敏在《关于湘赣边苏区情况的综合报告》中也提到:“军队的编制仍是国民革命军的编制,中央所指示的太平天国的编制法,不知它的内容如何,无从悬拟,所以只得仍照旧编制。”

    1929年9月,陈毅在《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到:“四军此时编制仍然为国民革命军的办法。”此后,中央关于用太平军编制来改编“朱毛红军”的设想就再也没有人提起了。(摘编自《党史博采》)

    知多点

    太平天国军制

    太平天国的军制是南王冯云山参照《周礼》制定的,其编制如下: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五伍为两,设两司马一人;四两为卒,设卒长一人;五卒为旅,设旅帅一人;五旅为师,设师帅一人;五师为军,一军共计13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