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心抚养朝鲜战争孤儿

2024年1月1日


中国政府接收并抚育部分朝鲜战争孤儿

    从故乡到异乡,前方的路到底有多遥远?从朝鲜到中国,未来的日子究竟会怎样?这是1952年10月,准备安置到辽阳的517名朝鲜战争孤儿一路上在心底思虑最多的两个问题。

    12天接待朝鲜孤儿1.6万余人

    到1952年的秋天,抗美援朝战争已持续两年。此间,朝鲜硝烟弥漫,战火不断,大批儿童沦为孤儿。为了拯救这些孩子,中国政府毅然接受了朝鲜政府提出的请求,帮助抚养战争孤儿。1952年10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批示东北人民政府部署代养朝鲜战争孤儿工作,并责成辽东省负责组成接收朝鲜难童委员会。

    接收朝鲜战争孤儿主要以安东(丹东)为入境口岸。自1952年10月16日起,仅12天,共接待朝鲜战争孤儿16363人,工作人员1183人,家属704人,共计18250人,边接收边向安置地点转送。转到辽西安置的4009人(其中战争孤儿3590人,工作人员261人,家属158人),由辽东省安置的3711人(其中战争孤儿3222人,工作人员253人,家属236人)。其余分别送往吉林和松江省进行安置。辽东、辽西两省共接收6812名朝鲜战争孤儿,分别在13个市、县共设18个院、园进行安置。

    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

    辽东省内辽阳、营口等地陆续收到了收留和安置朝鲜战争孤儿的任务。10月19日清晨,准备安置到辽阳的517名朝鲜战争孤儿终于踏上了中国的土地。19日入夜,列车平安驶入辽阳站。此前,辽阳已经按照辽东省的指示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力求“全力做好朝鲜孤儿的安置和接待工作,中国是接收朝鲜孤儿最多的国家”,“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千方百计把朝鲜孤儿接待好、安排好”。

    虽然年轻的共和国百业待兴,百姓生活也并不宽裕,但国家还是每年拨专款保障朝鲜战争孤儿在华的学习和生活。各安置点按照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对房舍进行了改建。并设有俱乐部、保健室、淋浴室、理发室等。在饮食上,主食全部供应细粮,不限量、不限品种;副食上主要以牛肉和朝鲜咸菜为主。衣服每人配给棉衣、大衣、绒衣、罩衣、棉鞋、棉帽、棉手套以及被褥等,朝鲜战争孤儿在辽宁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关怀。

    辽阳还专门为朝鲜战争孤儿成立了朝鲜初级学院。学院共有517名学生,其中男生121名,女生396名,设有13个班级;教职员工共有61人,其中随孩子们来到辽阳的朝鲜教师有20人,相关部门还安排了保育员、炊事员、理发员、洗衣员、缝纫工,几乎把孩子们学习和生活的所有细节都考虑进去了。

    孤儿归国情谊绵长

    随着朝鲜儿童年龄的增长,1956年9月,辽宁省(1954年,撤销辽东省、辽西省,合并成立辽宁省)民政厅下发了《关于协助朝鲜孤儿学院进行职业教育的通知》,将省内具有实习基础的辽阳、营口、兴城、铁岭、锦西的学院升级为初级技术学院,准备将孩子们安排到各自学院附近的厂矿、农场等生产单位实习,接受纺织工业、化学机械和农业生产等技能教育。

    1957年2月,第一批朝鲜战争孤儿开始正式接受职业教育,按照辽阳市政府的安排,辽阳纺织厂肩负起这项光荣的任务,他们不但选派厂里最优秀的师傅传、帮、带这些朝鲜徒弟,还设立了实习工厂。辽阳造纸机械厂和辽阳锻压机床厂也闻讯加入,主动送来部分机床设备,耐心传授孩子们车工、钳工技术。经过实习和培训,他们的实操水平稳步提升,基本达到二级工、三级工的技术水平。1957年春节,中共中央慰问团来到辽阳,还专门为这些孩子送来衣物、文具等慰问品。此时,孩子们已经能用流利的汉语表达谢意。

    从1957年4月至1958年6月,在辽阳学习生活的朝鲜战争孤儿分批陆续归国。回到朝鲜后,孩子们纷纷寄来了深情满满的信笺:“感谢中国政府,感谢辽阳人民,感谢中国师傅……”(摘编自《中国档案报》《党史纵览》)